-鼓浪屿的游神民俗活动,摄于清末民初。-鼓浪屿的游神民俗活动,摄于清末民初。
-法国生物学家为厦门的百姓接种疫苗。-法国生物学家为厦门的百姓接种疫苗。
-厦门人家庭用餐。-厦门人家庭用餐。
-厦门青年夫妻和码头工人-厦门青年夫妻和码头工人
-寺庙前玩骰子的厦门人-寺庙前玩骰子的厦门人
-清末的厦门男子民间乐团-清末的厦门男子民间乐团

  厦门网讯(厦门晚报 记者 龚小莞)一百多年前,鼓浪屿春节期间的“游神”民俗活动是怎样的盛景?乐队演奏用的是哪些乐器?居民是如何接种疫苗的……福建省收藏家协会厦门分会副会长陈亚元,最近从海外买来了一批老照片和铜版画,一幅幅旧时的画面,打开了厦门这座城市尘封的记忆,生动再现了百年前厦门人的市井生活。昨日,陈亚元向记者展示了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。

  [铜版画]

  百年前厦门民间生活画面栩栩如生

  陈亚元最新收藏的这一批图像,包含7张铜版画和27张老照片,时间都在清末民初。其中,铜版画“接种疫苗图”,是1897年法国《小巴黎》画报刊载的木刻版画。描绘的是伊尔森医生正在为厦门的百姓接种疫苗。画中的亚历山大·伊尔森医生是法国著名的生物学家,是鼠疫疫苗的发明者之一,1890年他从越南出发前往香港,中途在厦门停留,为厦门的百姓看病并接种疫苗。

  另两幅19世纪末期的厦门居民图,是根据约翰·汤姆森拍摄的厦门百姓的照片转制的密刻木版画,刊登在英国的画刊上。厦门历史影像研究会会长高振碧介绍,约翰·汤姆森是19世纪后期著名的英国旅行摄影家,被誉为“街头摄影师”。1870年前后,他携带笨重的摄影器材多次到厦门来,关注这里的人文景象。这两幅铜版画,其中一幅是将约翰·汤姆森两张很出名的照片合成,前面是厦门青年夫妻合影照,后面是厦门的码头工人。当时的印刷技术无法印出照片影像的层次,就用比较成熟的版画来表现――以照片作为摹本在铜版上刻画,经过腐蚀处理后,形成线条图像,再印在出版物上。

  还有一幅骰子游戏图,是直接创作的铜版画,描绘了在寺庙前玩骰子的厦门人。画面中,百年前厦门民间生活的一幕栩栩如生。高振碧介绍,英国年轻画家威廉·亚历山大受清乾隆皇帝之邀,1793年随英国马戛尔使团访华,用水彩画写生记录大量沿途所见“乾隆盛世”的中国风情,其中就有厦门的内容,包括这幅骰子游戏图。

  [老照片]

  十分罕见珍贵,重现鼓浪屿民俗文化

  此次陈亚元收藏的几张老照片,也十分罕见珍贵。其中一张拍摄于上世纪20年代的鼓浪屿种德宫,从老照片中可见,种德宫外摆放着许多大圆簸箕,旁边还有一些人。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理事、厦港民俗文化传习中心主任黄锡源说,从簸箕中的东西以及人物的衣着来看,应是入夏时节在风干白粿。过去厦门人会蒸白粿,风干后切块煮糖水,糖水白粿是一种挺好吃的美食,但现在没有人愿意做了。

  另一张印在明信片上的“游神”活动的老照片,拍摄于清末民初,镜头定格的也可能是种德宫的民俗活动。黄锡源介绍,以前闽南春节或者元宵节前后民俗活动特别多,鼓浪屿民间信仰的宫庙主要是种德宫和兴贤宫,从照片内容来看,是春节或元宵节期间,种德宫或兴贤宫“游神”活动的场景。

  此外,还有清末民初厦门人家庭用餐、乐队演奏等老照片。乐队演奏的老照片同样印在明信片上,英文说明是“中国乐队”。据高振碧考证,这个乐队是清末的厦门男子民间乐团。他此前跟很多厦门地方剧团的民间音乐家探讨过,认为根据照片中乐器的配置,这个乐队应属高甲戏的伴奏乐队。其中有一人演奏的鼓,是用一只脚搁在鼓面上,通过脚的移动,来控制音调变化,这是很典型的高甲戏伴奏乐器。

  [特写]

  藏品用塑料薄膜保存 共16个文件夹千余张

  陈亚元从1985年开始收藏古钱币,后来又收藏各种老照片、钱庄票、老侨批、铜手炉等。他的家中收藏有十多个系列实物。其中,解放前有关厦门的明信片就有500多张,所有纸质藏品均用塑料薄膜妥善保存,置于16个文件夹中,又沉又重,共计1000余张。他告诉记者,他从5年前开始收藏老照片和铜版画,每一张都有故事,都是通过海外的朋友从网上买来的。

  陈亚元购得的铜版画,都是刊印在德国、法国、美国等不同国家的杂志上,还配有德文、法文、英文等文字介绍。陈亚元笑言,自己的英文水平很差,基本只认得厦门和鼓浪屿的英文单词,但这并不影响他收藏,他会查找各种资料,或者请朋友帮忙翻译,也会向专家请教。